消息列表 日期
美國將贏貿易戰? 2018-08-13
美中貿易戰開打,特朗普政府不斷加碼,好像沒有要與中國談判妥協的樣子。這令很多之前一口咬定華府只是虛張聲勢、美國與中國最後一定會達至妥協避免貿易戰的論者大跌眼鏡。 貿易戰開打後,西方和華文媒體、學者充滿了一種「美國必敗,中國必勝」的論調。他們先說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激怒全球,中國最後必定能跟歐洲等地結盟共同對抗美國;跟着他們又說中國的大豆訂單是北京對付特朗普政府的殺手鐧,一旦中國向美豆加徵關稅,美國豆農叫苦連天,便會怪罪特朗普與共和黨,令後者在年底中期選舉大敗,最後美國就會向中國乞和。 歐盟與大豆幫不了中國 但事情發展下來,完全是兩回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7月底於華府與特朗普達成協議,表示雙方會努力推動美歐貿易零關稅,建立美歐自由貿易區。同時德國和法國相繼推出禁止中資收購本國核心產業公司的政策,擋中資的勢頭與美國不相伯仲。跟着8月1日歐盟委員會公布數據,顯示歐洲輸入的美國大豆,今年是去年的4倍。 這些發展,其實都可一早預見。2017年初,我在維也納國際對話合作機構(VIDC)於奧地利進出口銀行(OeKB)舉辦的一場演講談到,中國在「國進民退」後排斥美資,通過各種手段獲得美資的商業機密和知識產權後,便將它們踢開,所以大美資為中國在華府說項的利益結構,正在消失。演講後一名有參與歐盟對中談判的官員私下跟我講,這些問題不是美資獨有,歐洲的大公司,特別是德國的高科技公司,都十分關注與憂心。 主導歐洲的德法的產業結構與美國相似,很多大企業的利潤都來自特有專利。這些公司的設計或配方被中國伙伴抄去,最後被自己產品的山寨版搶奪了中國和世界市場的例子,常常發生。歐洲的龍頭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懷疑愈來愈大,歐盟對中的態度,便與美國愈來愈靠近。說歐盟會與中國結盟對抗美國的保護主義,我只能當笑話看待。 至於大豆,就真的不要再說了。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輸入國。2016年輸入了總值320億美元的大豆,佔全球總輸入額的62%。同年巴西、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輸出國,出口值分別是194億和228億美元,佔全球出口額的38%與44%。 中國對美豆加關稅,中國進口商如果要轉向巴西買豆,巴西不但產量不夠滿足中國需求,屆時巴西豆大漲價,最後中國也得要捱貴豆。相反,中國不買美國豆,美國豆跌價,世界其他大豆輸入國便會轉移到美國買豆,可能巴西也要向美國買豆來賣給中國。貿易戰對美農的長遠衝擊,相信不會很大,但中國的各級大豆消費者,便怎樣都要捱貴豆。中國最大大豆輸入商山東晨曦集團,在貿易戰開打之時,即宣告破產,真是一個很有趣的巧合。 全球代工制下 美資不會沒了中國便不成 另外也有一個論調,認為現在美國的工業製品,很多在中國生產,美國向中國加徵關稅,最後等於向美國消費者加稅。但1970年代全球包工制度崛起,取代20世紀初出現在美國的所有生產工序內化於單一企業進行大生產的工業模式,乃全靠其隨時按全球各地成本、政局等因素彈性重組生產鏈地域分佈的優勢。 研究這種生產佈局,Miguel Korzeniewicz的論文「Commodity Chains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Nike and the Global Athletic Footwear Industry」(1994年)乃為經典。論文以早年Nike球鞋的經營為例子,指出Nike在1970年代崛起之初,不像當時很多大鞋商,不在本國投資廠房和僱用工人,而只從亞洲進口球鞋。Nike花巨額資源在設計與推銷策略之上,再遷就特定的設計,靈活在亞洲不同地區尋找短期合約代工。1970年代末Nike找南韓、台灣的廠家生產,1980年代初台、韓工資上漲,便轉移到南中國與東南亞。但到了1980年代末,其他球鞋商也走外包制低工資生產路線後,廉價球鞋市場過度擠擁,Nike即發明了「Air Max」的噱頭,砸巨款聘用體育巨星推銷。但原本的華南和東南亞工廠技術水平不夠,Nike遂轉移回成本較高但技術水平也較高的南韓找代工。這個研究體現出美國公司在代工制下,對任何一個生產地都沒有長期留下的打算,去了任何一個地方都隨時撤出、彈出彈入。 近年隨着中國沿海地區工資上漲和勞工短缺等問題,成衣、玩具、一般家電的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如印尼和越南等,早成趨勢。很多美資公司仍留在中國,多是期待能在中國的巨大消費市場分一杯羹。但10年以來的「國進民退」,外資被擠壓,很多外資都發現中國市場無論有多大,它們都很難如預期般大有作為,核心技術沒被偷已經算走運。 資本流動押注美國會贏貿易戰 中國的美國商會,每年都發表他們對在中國幾百個會員企業的意向調查結果。今年發表的最新調查顯示,接近四分之一受訪企業已開始或正計劃撤離中國,接近八成美國企業表示他們在中國已經不再受歡迎。在高科技行業和服務業,分別有六成和五成受訪企業表示中國政府的政策和執法偏幫本地中國企業。另外更有五成企業表示中國對保護知識產權的法規和政策不足,或是無法通過法庭或行政機關起訴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 貿易戰開打,一個最顯著的效果,將會是加速本來已經開始意興闌珊的美資將生產線從中國移出。這些生產線大部分都不會移回美國,而會移到其他低工資地區。最後美國的貿易赤字恐不會大減,但美資公司的供應鏈,將較少集中在中國而變得更分散。 這樣美資對代工工廠的議價能力,便會有所提升。美資經營全球供應鏈幾十年,習慣了彈出彈入,不會沒了中國便不成。 美國與中國開展貿易戰,最後誰勝誰負,還有很多變數影響,但那些一口咬定「中國必成最後贏家」的論調,卻肯定是白日夢多於一切。從白宮開出中國貨關稅清單的4月至今,香港與上海的股市已分別跌了5%與12%,美國道瓊斯指數卻上升了8%。同期人民幣匯價下跌了6%,美元兌主要貨幣指數則上升了6%。股匯市場的此消彼長,體現了資本流動的趨勢。美、中股匯的分途,顯示資本以腳投票,已經押注美國將打贏貿易戰。 作者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偉森費特政治經濟學教授

» 回焦點新聞列表